2023年11月25-26日,三亚学院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悦读书社携手岭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协会、湘潭大学社会调查研究协会、云南民族大学魁阁书会共同举办校际联动读书会。
本场活动为第一场三亚学院场次(11月25日9点半)。就戈夫曼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展开。由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范芳云同学担任领读人做分享,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于航副教授担任与谈人做回应。
领读人同学简要概括了本书内容,并将其分为:“看待视角、如何表演、穿帮了怎么办”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本书的视角。作者认为日常生活与舞台表演类似,故而我们可以用戏剧的视角看待。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为了维持不约而同的情境定义(或是社会规范)必须依据自身角色展开表演。其次为如何表演。人们总会通过“前台-后台”的划分、彼此之间的合作构成剧班、以及对象征符号的运用等手段实现印象管理,从而完成表演。最后,表演中总会因为演员的无心之失或观众闯入后台等多种原因导致情境定义的崩溃——即穿帮,所以无论是剧班还是个人都会采取预防措施。比如剧班一般会要求旗下的演员必须忠诚、谨守纪律,同时合力防止观众进入后台。
随后,领读人同学认为,本书作者所运用的视角不同于建构社会系统的功能视角,而是着眼于人们的微观生活世界。这种观察视角——拟剧理论所引申的互动视角——就好比建造房子的脚手架,而日常生活则是正在建造的大楼。但脚手架终究不能代替大楼,应当将其作为多元视角中的一种存在。当功能视角将人当作一种被动的机器来看待社会生活时,拟剧理论所引申的互动视角则可以将本应由社会承担但却被个人承担的责任剥离,从而更为全面的阐释社会问题。
与谈人于航副教授首先肯定了领读人的梳理,便给出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在看待本书时需要结合其时空背景。在时间上,需要结合作者自身的写作年龄以及书籍的写作年代;在空间上需要结合欧美的社会背景。因为时空背景的不同,在将本书内容与当代现实结合时,会存在一些偏差。
本书的风格不同于理论著作的晦涩,戈夫曼引用了大量社会事实,风格易懂、明快。但需要注意,戈夫曼引用事例如中国的事例时有一些偏差。另外,他将本书总结为两个层次:一是为什么要演戏、二是什么样的戏才是好的戏。同时也强调,读完一本书,需要对内容的层次进行概括。
最后,他认为作者最为主要的贡献在“印象管理”这一部分。虽然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在当代的社会心理学中司空见惯,但在成书的20世纪50年代相当富有原创性。人们对自己进行印象管理的目的往往是维持与他人互动时的“情境定义”。对情境定义的理解必须明确三个前提:人的行为并不是单纯对外部环境做出的反映;个人的经验与价值在拟剧理论中不断体现;情景定义总是需要以社会秩序为基础来理解。
与谈环节结束后,师生之间就“情境定义与身份焦虑”、“情境定义与文化霸权”、“主体间性”、“拟剧理论在网络与现实空间的不同表达”、“戈夫曼个人的学术训练”等多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各方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并从不同角度对这些主题做出拓展与思考。活动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