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优良传统,增强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特组织开展以“我家乡的红色故事”为主题的学院品牌活动。让我们一起欣赏徐朱璇同学带来的红色故事。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情”。我家乡在如东县景安乡,是一个拥有丰富红色历史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令人敬佩的红色故事,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如东县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在抗日战争期间,如东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抗日前线阵地。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们在这里组织并领导了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保卫家园。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书写了英勇的篇章,谱写了浴血奋战的赞歌。
回首红色岁月,我要讲的家乡红色故事是耙齿凌战役。
1944年6月22日凌晨,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奉命由李堡向南坎进发执行反清乡任务,途经耙齿凌与日本加藤中队遭遇。加藤中队共有日军近200人,伪军300余人,带迫击炮两门,轻机枪6挺,全副武装向如中地区奔袭,妄图趁大雾偷袭我如中党政军机关和区游击队的临时驻地缪家庄。急行军中的老虎团官兵收到敌情后,立即改变行军路线,赶往耙齿凌,将日伪军进行分割包围,在武器装备不及对方的情况下,借助地形和天气条件与敌人展开白刃战。中午,残敌突围逃跑,7团3营副营长吴景安带领战士正面狙击,勇猛拼杀,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经过3个多小时激烈战斗,我军牺牲93人,歼灭日伪军400余人,生俘日军14人、伪军100余人,击毙敌酋加藤大尉。
(耙齿凌战役战斗线路图)
这场战役极大提振了苏中军民的抗日信心,延安《解放日报》刊文还称:耙齿凌战役打响了反“扩展清乡”胜利的第一炮,是继车桥战役后苏中第二次大捷。
为纪念我军牺牲将士,如东政府在吴景安等烈士长眠的地方兴建了耙齿凌烈士陵园,所在乡改名为“景安乡”,这也成了我家乡名字的由来。再后来,景安中学的校名也源自耙齿凌战役里牺牲的吴景安同志。此外,还有许多无数英勇的烈士和革命先烈。他们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毅然投身革命事业,英勇奋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赞歌。他们用自己的忠诚与牺牲,铸就了如东红色的荣光。
(烈士纪念碑)
耙齿凌烈士陵园作为“如东县中小学德育基地”和“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社会各界人士都会自发前往这里祭奠瞻仰,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精神。我与耙齿凌烈士陵园亦有一段奇妙的缘分。
初二我积极参加了烈士陵园扫墓活动,所有的参与人员都是排成两队从学校出发一路走到陵园的。活动开始,先是学生代表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接着便是全体默哀,以此表达我们对革命先烈的哀思与敬仰。在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中,代表老师向我们也生动讲述了耙齿凌战役,让我更加深切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的不畏艰难、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活动最后,我们还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烈士陵墓,并将自己亲手做的白花献给牺牲的英烈们,以此寄托自己的哀思。
(图:景安学子扫墓活动)
走近英烈,波澜壮阔的历史涵养着同学们的民族精神,同学们低头鞠躬,用悲壮的情怀,默默向先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景安乡,和我同一代人的曾祖父辈大多都曾是一名民兵,从小他们就一直给我们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我的外公也曾是一位民兵,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党员同志。前年,他还收到了来自共产中央同志们送来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勋章,也受到了村里评选“光荣人家”的荣誉称号。对此,我也是特别感到骄傲与高兴。
回首红色岁月,我深深感受到了红色基因在我们如东人心中的火热传承。
寄山不老,绿水无忧,家乡的红色故事,讲述着革命烈士们用炭热的鲜血换取国家的安宁与太平。对于英雄人物和英雄精神,最好的学习是践行,最好的致敬是传承。